城市“更新”正当时!中宏数城系列研究报道启动

时间:2022-03-29 09:48:59 中国网

编者按:

国家住建部不久前发布通知,在全国21个城市(区)启动首批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,要求做到“留改拆”并举,以保留提升为主,结合实际推动城市优化、品质提升。通知出台后即获各地经管部门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反响,并与之前的金融系统降准降息,及近期国务院专题会释放“积极出台有利政策,慎重出台收缩政策”等信号一道,成为连续提振地方经济的主要动因!为研究更新政策的提振机理,助力地方开展城市更新,中宏数城研究院将开展系列研究报道,以解读其实施逻辑。

临机,正当时——

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虽总体平稳,114万亿GPD总值同比增长8.1%,但从其18.3%、7.9%、4.9%、4.0%的季度走势来看,明显先高后低,若无持续系统的政策助力,则其走势将于年内放大以下负向因素,不利于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任务推进:

第一,不少维系地方经济的原有产业,如地产、餐饮、旅游等受制于疫情防控及政策调控影响,已初显陡崖型疲软。特别是地产业,虽非之前的引领型支柱,但对地方经济仍具较大基础稳定效能,若任其态势延宕,对国民经济负作用或将整体放大(不少跨省级超大房企“困局”产生的经济缓负,甚至影响了全国及区域产业链)。其行业产能及投资联动效应的稳健性,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效能仍将存续较长的时间。

第二,全球疫情形势仍旧复杂,加之西方对中国采取的超经济竞争手段日趋强势(俄乌开战后,其对中国的黑天鹅不确定性加剧),为了迅速提升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,各省市均在加快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,将产业竞争创新的突破重心调整至科技制造业为主的新赛道。但立足各类新兴产业主要技术轨迹、发展规律及运行现状,各地科技制造系统的产能实现社会增益(经济增收)广泛化,预计仍需3-5年。

第三,受全球资本对国际大宗、技术链等实体资源的阻断,及其对自由贸易原则的单边篡改,国际和国内投资,特别是国内民间资金,对大中型社会投资的预期趋淡(民营企业受影响较大),由此引发的经济动力不足,又进一步影响各社会群体的稳定、期续化规模消费,导致市场对产能消化不足,反过来又增淡社会投资预期,形成负向马太效应,最终影响政府收支、社会分配及基层民生。

由此可见,不少地方正处于实现“区域保增长”与“产业必创新”之间的过渡期,对新旧产能如何有效衔接契合,提出了更客观的需求。而“城市更新”于施策时机上,恰正当时,将对地方产业实现合理过渡和平衡衔接,形成有力及时的契合化推动作用。

入局,正当时——

此次“城市更新”重点,在于引领城市经济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,以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,突破相关问题短板。这就为城市新旧产业的契合衔接,提供了灵活的施策场景。据中宏数城研究院对京沪成渝等地高校的多位专家调研,受访者均认同其及时性,也认为其将与前述的金融调息降准、国务院专题会信号等利好,形成连贯的地方经济助力成效:

第一,综合住建部和相关研究机构公开数据,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近40平方米,套数近3.7亿套,套户比增超1.13,结合老龄化及生育率下降,其高存量运续不可避免。针对存量中近6成为前期开发或旧有建筑,此次城市更新对存量“改、新、调”所形成的空间、投资、商务等环境优化,将对存量的居用、销售及盈收效用,形成整体提升,使之有效转化为全面的社会增益,即时性地助力地方经济增长。

第二,对于不少地方存在的科技制造等新产能,与房地产等原产能之间的过渡期,从现实来看,在科技制造等新产能的社会增益效果未显现前,旧有产能对地方在保民生、稳就业、促发展上,仍将形成较强支撑。同时因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二手存量消费者,相应城市更新对提升相关城市存量的宜居、宜业、聚才性,促进市场交易收益、税收(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和技能发展)等联动增长,将从产能补充作用上,极有力地提振地方经济。

第三,城市更新将有力增强人民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,特别是在经济受欧美围堵、全球疫情反复的外部大背景下,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品质,是增强社会“四个自信”总水平、促进内部安定团结的关键。城市更新依托于存量(及其产能),从空间、生态、交通、艺术、商务等维度,系统实现存量功能的升级,既愉悦人居氛围,又营造积极的创业创新气场,全面壮大宜家宜业的城市经济临界规模,切实助力地方在招商、引商、稳商上提质增量。

中宏数城研究院也将于近期,集中专业力量,结合上述分析及调研情况,针对全国城市更新试点,进行系列深度研究和报道,以期为各地开展的城市更新探索(统筹机制、可持续模式、配套制度等)提供参考、借鉴。(中宏数城研究院 林轶)

责任编辑:李倩
审核:吴娜
上一篇:2022年广州市首批集中挂牌出让18宗住宅用地
下一篇:长租公寓释放发展红利,龙湖冠寓2021年首次盈利